
农工党唐山市丰南区支委会 崔彦斌
作为一名民主党派基层成员,我有幸参加此次政治共识教育培训班,系统学习统一战线理论、多党合作历史及新型政党制度。通过专家的授课资料研读,结合现场教学与分组研讨,我对民主党派的政治使命、制度优势和实践路径有了更深理解。此次培训既是一次思想的淬炼,更是一场行动的号角,让深化了认知、明确了方向。 一、以史为鉴:在百年统战历程中筑牢思想根基袁树平教授在《统一战线与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》中,以“统一战线生命力”为线索,揭示了民主党派与中共合作的历史逻辑。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民主党派选择与中共合作,到新时代“新型政党制度”的法治化发展,历史反复证明:统一战线是民主党派实现政治抱负、参与国家治理的根本途径。 培训中重温的《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》(1989年)等文件,让我深刻认识到:民主党派参政议政不是“参而不议”,而是通过“调研建言—民主监督—政策反馈”的闭环,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独特作用。例如,骆素青教授列举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案例,正是民主党派将专业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的生动实践。这启示我们:民主党派成员必须立足界别特色,在参政议政中既体现“党派之长”,又彰显“政治之责”。 二、制度自信:在新型政党制度中找准角色定位赵妍副教授以“三个新就新在”阐释新型政党制度的优越性,让我深受触动。对比西方政党制度“零和博弈”的痼疾,我国多党合作制度通过“利益代表广泛性”与“奋斗目标同向性”,实现了效率与公平的统一。作为民主党派成员,我曾困惑于“如何平衡党派诉求与全局利益”,而王树臣副院长总结的“12个方面新理念”给出了答案:民主党派既要“敢于讲真话”,更要“善于谋大局”。 培训中“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深化改革”的论述(赵岐山教授),更让我意识到:民主党派不是旁观者,而是参与者。例如,在“双碳”目标推进中,环保领域民主党派成员可通过专业提案推动政策优化,而非仅停留在“呼吁层面”。这种“制度赋能”让我们在新时代有了更大的作为空间。 三、知行合一: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中践行使命唐奎副教授关于“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”的授课,颠覆了我对民族工作的认知。以往我认为民族工作“重在团结”,而“五个共同”(共同开拓疆域、共同书写历史等)的提出,让我看到铸牢共同体意识需要“历史叙事”与“现实行动”并重。作为民主党派成员,我们应像骆素青教授强调的那样,在参政议政中主动融入“共同体”视角。例如,在乡村振兴调研中,我们不仅要关注经济指标,更要挖掘不同民族地区“文化共性”,通过提案建议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。这正契合唐奎教授提到的“嵌入式”社区建设理念——制度优势需要转化为基层实践。 四、砥砺前行:以“三个自觉”投身新时代统战工作此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,民主党派成员的使命不仅是“参政”,更是“践诺”。未来将从三方面发力: 1. 增强政治自觉:把学习成果转化为“两个维护”的行动,始终与中共同心同向。例如,在网络舆论场中主动发声,驳斥错误言论,维护多党合作政治格局。 2. 强化专业自觉:立足本职领域建言资政。医卫界成员则聚焦“基层医疗体系完善”,以专业深度提升参政质量。 3. 践行融合自觉:积极参与“大统战”实践。借鉴“云端统战”经验,通过新媒体平台凝聚界别群众;参与基层社会治理,将“协商民主”延伸到社区一线。 此次培训如同一盏明灯,照亮了民主党派成员履职尽责的前行之路。站在新征程起点,我将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将共识教育成果转化为助力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,让多党合作制度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。
|